標注有“華創新材”字樣的銅箔被裝進木箱后,從安徽銅陵啟程,發向四面八方各大客戶,有些甚至需要經歷上千公里才能與客戶“邂逅”。在此過程中,木箱,不僅要承受得了日曬,還要經得住風雨。它的質量,決定了整卷銅箔的“命運”。
胡紅慶和陳金虎是安徽華創銅陵基地計劃部的木工師傅,也是木工車間里的黃金搭檔,劃線、打磨、刨料……每年與約13000多只木箱的接觸,讓他們和木箱之間有了更加深入地“交流”。在這木箱的方寸之間,他們一同恪守著自己的匠心與尊嚴。
胡紅慶和陳金虎性格迥異。初次見到他們時,除了汗濕的工服,確實找不出二人相似的地方。但經過充分交流與溝通后會發現,他們雖然表達方式各有不同,但都透著樸實和簡單。
木工房的工作相較“高精尖”的技術研發來說,少了幾分神秘,多了幾分緊張。每天早上,當不計其數的形形色色的木箱從五湖四海被運回木工房,他們二人便開始了忙碌的工作。
“分診”是**步。他們就像軍醫一樣,對“凱旋”的木箱做全方位檢測——“風塵仆仆”的往左,“斷臂殘缺”的往右,識“箱”無數的他們只要一眼,就能判斷評判出哪些木箱尚有“戰斗力”,且可組織它們“重整旗鼓”、“再戰沙場”。接下來要做的,就是為木箱做一些“外科手術”。
“手術”是第二步?!伴L途跋涉”后的木箱多少有些磨損,但只要進了木工房,到了他們手上,你大可放心,他們總有辦法讓木箱“重新上崗再就業”。磨、砍、鋸、刨、墨、鑿、榫,憑借著扎實的基本功和熟練的排列組合,一個個“老大難”的問題,在他們的輕松淡然下全部得到解決。
經歷了“兩步走”后,**的時間已過去大半。除了要身兼“軍醫”,他們還要充當“政委”,為閑置的呆滯庫存找找“歸屬”——“這個能用,放著挺可惜的”、“這個改改,一個能裝仨”……根據每個木箱的實際情況,他們給一個個木箱安排“前程”。
“這個可以改成這樣?!?/p>
“對對對。唉?不對,應該這樣!”
……
對著那些呆滯的木箱,他們似乎在用一種特別的方式交流著自己的想法。胡紅慶說著,陳金虎記著,時不時還提醒著對方。對圖紙、選料、清灰、拆裝、量尺寸、鋸板材、釘板材,拆下支撐腳、拆下U型卡座、拆除底板……前一秒還板正立著的木箱,三下五除二就被他們拆分利落,回歸*初的模樣。再經過他們熟練地組裝,木箱雖被改為大小不一,但在裝入不同規格的銅箔后,居然像“原配”!或者說,它就是原配!
**的時間,在緊張有序的工作中很快過去。我學著他們進行組裝時表現出的狼狽,和他們“行云流水”般的輕松操作,形成鮮明對比。那一刻,我突然覺得,他們這**可太不輕松了。
但他們,在這個崗位已堅守了2000多個日夜!